首页 > 俄罗斯照相机俄罗斯镜头 > 俄罗斯照相机 > 德国徕卡1型相机极品

分享商品:

德国徕卡1型相机极品

本店价:¥37600.00

市场价:¥45120.00
高级会员购买享有折扣

会员价格

会员等级 会员价格
一星用户 ¥36848.00
已售出 0|0 人评价












以下截图为徕卡相机型号发展子系图,图片来自官方网站截图。


 



徕卡相机官方网站地址:

http://en.leica-camera.com/


详细说明:

leica I 型相机,1939年生产,比之前的机器增加了慢门1秒—1/20秒。经查询为1939年早期生产,这台编号是342006,自342001至342200号按照编号计算,该品出品200台, 图片为实物图片,品相98品,所有功能完好都可以正常使用。该品来自俄罗斯收藏家,机器号段可以官方网站查询,欢迎大家查看图片或来人现货验证选购!
 
全系列徕卡相机编号查询(1923年-1999年)截图
 
序列号                 型号           生产日期
342001-342200         Standard  1939
342201-342300 III,     Model F   1939
342301-342900 IIIa,    Model G   1939
342901-343100 III,    Model F     1939
 
全系列徕卡相机编号查询(1923年-1999年)全部地址如下: 
 
徕卡相机简介:
        Leica(译:徕卡/莱卡)是由一家同名的德国公司生产的照相机的品牌,由莱茨(Leitz)和照相机(camera)的前音节组成。公司的原名为恩斯特·徕茨公司,目前拆分为三家公司:徕卡相机股份公司、徕卡地理系统股份公司和徕卡微系统有限公司,分别生产照相机、地质勘测设备和显微镜。“徕卡”品牌由徕卡微系统股份公司持有,并授权另两家公司使用。徕卡相机最初问世于1913年,是世界上最早的35mm照相机。
 
品牌简介  
      徕卡,世界最著名的照相机品牌之一。
  市场定位:精密,坚固,品质卓越的极品利器,虽然比较难以驾驭,但是一旦掌握,在她所擅长的方面里,所向披靡,无可比拟。
  自从第一部相机诞生到现在,在相机发展史上能称得上著名品牌的“ Leica”可能会有不少,这些甚至在我们生活的周围随处都可以看到。但是,在相机发展史上,选择某一个品牌的相机对于用户来说,不是选择那部相机,而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品牌可谓就是少之又少了。而著名的德国徕卡(leica)就是这样的一个品牌。
  徕卡系列相机几乎是个神话,半个世纪不变的脸,极简单的功能,绝不妥协的制作,它位居谁都想颠覆,但谁也没有得逞的顶尖地位,它的优点、它的不尽人意,说不尽道不完,以至于只要谈徕卡,场面就热闹了。说它好的,声情井茂,说它不怎的,也是振振有辞。
  据说在英国,一些绅士并不拍照,身上也常挂一台徕卡,作为有身份的象征。日本是相机生产大国,却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徕卡迷。在徕卡身上,蕴藏着太多的神话,以至有时失掉了一些真实感。可以说,徕卡早已超越了作为工具的地位,已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
  背负着文化,对徕卡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负担。徕卡拥有世界上最奇怪、最顽固的拥戴者。别的相机爱好者等待的是新功能、新款式,惟有徕卡迷,改一个小转盘都认为是暴殄天物。
  徕卡相机无疑是现今制作工艺最讲究的相机,但徕卡的讲究从来就是自身的讲究,而不是为使用者的讲究,如果使用性与徕卡的讲究原则相冲突,徕卡一般不会屈就使用者的。
  世界上没有一部相机是完美的,徕卡存在不足,并不意味其它相机就没有问题,只是厂家的选择或者使用者的看法不一样而已。徕卡的不尽人意,都是可以克服的,而它所能达到的高度,是其它相机无法企及的。把徕卡从神坛上请下来,它仍是一部最好的相机。
 
爱徕卡的故事
  昂贵的价格是徕卡的品牌标志,同时伴随着的更是一种精湛的制作,一种深厚底蕴的文化——每一部徕  LEICA卡相机都是可以陪伴我们走过一生的。就像一位多年收藏徕卡相机的老先生,半夜总从床上爬起,拿出徕卡相机,轻轻按动快门,在黑暗中听到那金属机件发出的依稀可辨的咔嚓声后安然入睡……关于徕卡的故事,常常让人心动,它身上的魅力和灵性,已成为许多人梦寐的向往。
  著名的徕卡相机是德国徕茨公司生产的。它以结构合理,加工精良,质量可靠而闻名于世。20世纪20-50年代,德国一直雄踞世界照相机王国的宝座。徕卡相机也是当时世界各国竞相仿制生产的名牌相机,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期间,徕卡相机已经相继研制出了2型、3型相机。与此同时开始转换研制G系列的1G、2G、3G相机。其中2G相机仅出了15台,而且这15台相机还没有在市场上销售过,也没有独立编号。因此徕卡2G相机成了收藏爱好者追捧的精品。1954年M系列开始生产,它是G系列的改良品,到目前为止,徕卡M系列仍在出新产品。徕卡相机的特点是坚固、耐用、性能好,因此它成了军用相机的首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徕卡相机成了当时随军记者的重要工具。与民用徕卡相机不同的是军用徕卡相机一般在编号的后边再带一个K字母。徕卡军用相机一般是白色、黑色、深灰色和草绿色。直到今天徕卡相机仍然是相机收藏中的佼佼者。
 
保值的相机
  然而徕卡又是所有相机中最保值的。50年前买的徕卡, 50年后如果原价卖出,准会被抢破头。这就是徕卡的魄力。   徕卡的传奇,徕卡的手感,被人渲染得神乎其神。但一台相机那种丝丝入扣的过片手感,是唬不住人的。转动徕卡的镜头,或者过片搬手,固然是一种享受,然而能拍出好照片才是硬道理,徕卡首先是一部杰出的相机。   徕卡M6是机械相机制造的巅峰,极少的电子元件只负责测光,“电池的非必要性  ”,使徕卡M6能持续维持效能,无论在摄氏零下25度还是在零上60度,徕卡M6都可以分毫不差地正常工作。
  徕卡不是一台万能相机,但在它所擅长的领域,又是最好的。选择徕卡还是不选择徕卡,是品位,是需要,是文化,是爱好,哪一个理由都行,无论哪一种理由都会牵扯很多哲学的思考。
 
追溯徕卡
      在八十多年以前,人们所看到的相机多数还是体积巨大的机器:木壳的机身又笨又重,固定的镜头,固定的快门速度,使用 8 x 13厘米的大玻璃底片,还必须有沉重的三脚架,携带极不方便。当时,拍照对摄影师来说,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而对普通人来说,则是一件繁琐而昂贵的事情。在德国中西部,有一座名叫“威兹勒”的小镇。在绿色的山丘之间,有高高低低的古塔、木结构的建筑、窄窄的街巷和宁静的生活。十九世纪末,这片地区曾是德国光学和精密制造工业的重要基地。而世界著名的徕茨公司和徕卡相机,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徕卡相机的历史,是从1911年 奥斯卡·巴纳克(见图)成为徕茨公司研究部主任时开始的。奥斯卡·巴纳克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机械工程师,也是一个狂热的摄影“发烧友”。他喜欢拉着笨重的大相机和三脚架外出拍照,更喜欢用电影机拍摄短片。那时他已沉迷于电影机,所以他熟悉拍电影使用的35毫米电影胶片。为了携带方便,他特意设计了一种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可拍摄 24 X 36毫米规格底片的小型相机用来试拍,作为拍摄电影曝光时的参考。
  不料,这台相机拍出的底片放大后,效果很好。而它的轻便、灵巧更使他爱不释手。于是,他开始考虑开发研制便于携带的新一代相机。而这台采用42毫米镜头。l/40秒快门速度,可以拍摄40张底片的“测光机”,也就成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相机。当时该相机还没有牌子,后来,人们称之为“原型涂卡”(Ur-Leica)。其实,奥斯卡·巴纳克并不是第一个有齿孔的35毫米胶片,想到制造一台小型实用相机的人,但他是一位机械工程师,他的运气好,而且在一个能够发挥其天才的公司找到了工作。这就是他有别于那些人的地方。
  巴纳克手工制造了两台(也有人说是三台)原型样机(有一台至今还保存在徕卡工厂的博物馆里;而巴纳克曾使用过的另一台曾保存在慕尼黑博物馆里,战后被拍卖了),都不是出于工作的需要,而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和使用方便。但当时徕茨公司的老板厄恩斯特·徕茨对他这位部下的“癖好”相当赏识。巴纳克在1914年用“原型徕卡”拍摄的威兹勒小镇街景(见图),至今仍清晰动人,而在当时,要让使用大画幅相机的摄影师接受这类小型相机并不容易。
  而且,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该相机未能投产。而战争一结束,厄恩斯 特·徕茨就开始将巴纳克设计的这种相机投入生产。直到十年后的1925年莱比锡春季博览会上,才正式推出了30台A型徕卡相机。而许多摄影师还持怀疑和不接受的态度。这种相机片幅似乎太小了,但它可以装在口袋里,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它使摄影师能够以一种新的、动态的方式拍照,而不必受三脚架的约束。
  徕卡I型相机及附件(包括:装相机的皮包、取景器、遮光罩、快门线)还有福瑞茨·威斯写的著名的《徕卡手册》。实际上,徕茨工厂从1924年开始就在“原型徕卡”的基础上制造出A型徕卡(也称为徕卡I型,见图),A型徕卡装有50毫米焦距。F3.5口径的爱尔玛(Elmal)镜头。镜头固定在机身上,不能更换;机身也没有测距装置,拍照时要目测距离对焦。A型徕卡只生产了一年,至1926年B型徕卡就取代了它。
  B型待卡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康班镜间快门(compur Shutter)代替了焦点平面快门,快门速度由1秒到1/300秒。这是徕卡历史上唯一的一款装有镜间快门的型号,后来被相机收藏家称为“康班徕卡”。B型徕卡的生产维持了5年,共制造了约1500台。1930年C型徕卡问世。C型徕卡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是:镜头不再固定在机身上,而是可以更换。与之相配套的35毫米焦距、F3.5的爱尔玛广角镜头和135毫米焦距、F4.5的爱尔玛长焦距镜头也同时问世。A、B、C型徕卡,作为徕卡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阶段,统称为徕卡I型。
  从1914年到1923年,“原型徕卡”共制造了31台,机身编号从100号开始。而在1924-1925年间,徕茨工厂在典型的德国理念指导下生产,小心谨慎,制造了800多台A型徕卡,机身编号达到1000。徕卡(Leica)这个名字,是从徕兹Leitz和相机camera两组英文词的字头组合而成(Lei-Ca)。最初,也曾按读音组成“LECA”(勒卡),但由于与法国克待乌斯公司制造、在1924年推出的使用35毫米无齿孔胶卷的“EKA(爱卡)”相机发音易混淆,就改为“Leica”(徕卡)。因此,相机的起名比制造相机晚。尽管相机的牌子确定为“徕卡”,但一直都没有将牌子刻在相机上。直到1932年出的徕卡II型双取景器相机才刻上这个名字。而此前相机上的名字是“厄恩斯特·标茨威兹勒”(ERNST LEITZ WETZLER),以及字母“D R.P.”(Deutsche Reichs Patent的缩写,意为“德国专利”)。
  “徕卡”不仅代表一种新的相机型号,它也是当时第一套摄影系统(包括相机放大机和放映机)的名称。80多年来,徕卡相机的发展显示出世界相机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此同时,许多摄影师用徕卡相机记录下人类生活中的无数重要瞬间和平凡人生。因此,徕卡相机的发明不仅促进了人类摄影历史的发展,也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4年徕卡一款划时代意义的135相机诞生,它就是 徕卡M3。自M3后,徕卡相继推出的 M2、M4、M4-2、M4-P、M6以及M6 TTL 几乎都是依循1954年时的基本设计理念演变改进而来。而且M3的出现也奠定了徕卡在连动测距相机中不可动摇的地位。M3超脱了原本徕卡螺口相机设计,变得更完美、更精密,在机械和光学性能各方面都有重大改进。作为第一款抽力式相机,M3大大提高了更换镜头的速度,使得摄影师可以更大程度提高拍摄速度,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镜头螺口的损坏率。同时M3还首次采用可自动出现相应框线的取景窗,包含有50mm、90mm以及135mm,而只用一个旋转按钮控制所有快门速度包括B门的设计理念被后来的不少机械相机制造商认可并且沿用至今,成为徕卡机械相机一大特色。
   徕卡M6被不少徕卡迷认为是仅次于M3的经典机型。不仅是因为它是徕卡M系列中唯一一款全钛机身的的相机,同时还被誉为:“相机史上最强大的连动测距相机”,也是徕卡相机销售史上销量最高的一款机型。而徕卡M7我们则可以看成是M6的电子化版本。徕卡M7采用电子虫豸的横走式快门、增加了光圈优先的AE曝光模式、具有快门后幕闪光功能、增加了超高速闪光功能、配备了DX代码识别系统、取景窗内可显示某些拍摄信息。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小惊喜。
  随着数码相机突飞猛进地发展,靠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推出款款手动对焦传统相机的徕卡渐渐脱离了大部队前进的步伐。数码相机大行其道抢夺了大部分的影像器材市场。而徕卡由于精工细做居高不下的价格,也让不少摄影爱好者望而却步。虽然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徕卡公司生产的高品质、昂贵的相机,每一个平面、按钮、接缝都一如既往的完美,但为了适应数码时代,徕卡也必须为了生存而战。
  和松下合作后,徕卡借助以电子产品见长的松下电器推出了数款极具徕卡韵味的复古数码相机。我们通过比较不难发现,C-LUX1、D-LUX3、V-LUX1、DIGILUX3就是松下FX01、LX2、FZ50和松下首款单反数码相机L1的徕卡版本。不管在功能、特色还是外观设计上,徕卡都照搬了松下的机型,换上自己的全金属LOGO,就成为了徕卡全新数码相机。然而高出松下机型好几千元的价位让不少消费者不敢恭维。一个徕卡品牌LOGO就使得徕卡的数码相机和松下的数码相机有那么大的价格,想必很多消费者都不得其解,或许就这就是所谓的品牌效应吧。
  C-LUX1采用了600万像素CCD,配备了3.6倍光学变焦镜头,广角端达28mm,机身背面搭载2.5英寸LCD显示屏,是松下集广角、防抖、微距、轻薄、大屏幕于一身的FX01的徕卡版本。D-LUX3采用了16:9规格CCD,是松下推出的千万像素16:9CCD的LX2的徕卡版本。采用4倍光学变焦镜头,同样具有MAGE O.I.S.防抖功能。配合16:9CCD,机身背面的LCD也采用了2.8英寸16:9规格。给用户更大的视觉享受。
  V-LUX1则由松下FZ50贴牌而来,采用千万像素CCD和12倍光学变焦徕卡镜头,具有松下特色的MAGE O.I.S.防抖功能。而DIGILUX3则来自于松下单反数码相机DMC-L1,同样是4/3系统的忠实拥护者,采用750万像素Live MOS,可以实现LCD取景,只是在外观上采用了更加接近徕卡M系列的设计。然而松下L1的售价已经让人很难高攀,徕卡DIGILUX3目前香港地区售价高达20000元的。
  徕卡众望所归的M8数码版终于众星捧月般上市了,成为徕卡进军数码领域的有力武器。M8使用了APS-H画幅千万像素柯达CCD,放大倍率为1.3X。最高快门速度上,M8由原来M7的1/1000秒提升至1/8000秒,测光也多出一组非TTL式测光表,使得在与机器内的TTL测光比较后,得出更加准确的数据。M8在保证了原有的全手动设计的基础上,还保证了和1954后制造的徕卡镜头兼容性,M8的镜头接口上配备了6个感应点,只要接上同样拥有6个黑白触点的镜头,便可取得镜头型号等资料并加入EXIF信息内。应该说,徕卡M8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徕卡数码时代,不同于以往松下的贴牌设计,M8更具有徕卡独特的韵味。不过香港上市价格高达20000元港币。   09年Leica推出了全画幅的M9,机身大小和M8一样,但是兼容的镜头数量多了,广角镜更派上用处了,这款取自Kodak的1900万像素CCD让leica M Digital得以进步。初始售价约六万五千多人民币。
  徕卡相机坚固、耐用、性能优异的特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充分体现。徕卡成了军用相机的首选,是当时战地记者的重要拍摄工具。全球各地战火不断、环境恶劣,轻便、坚固的徕卡135相机成了他们的得力助手。但时代发展,如今的世界早已远离纷飞战乱的年代,更多轻便小巧、价格适中的数码相机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奢华的徕卡渐渐成为了收藏柜中的珍品。   作为摄影爱好者,我们自然更希望徕卡能够在数码时代中发挥出更好的风采,源自德国的严谨和精良的做工,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追逐的焦点。或许徕卡也在努力改变目前的这一现状。希望徕卡的明天不再只是摆放在柜子里的收藏品,能够给我们带来全新意义的徕卡。
 

徕卡相机列表早期型号

       Ur-Leica:巴尔纳克的原型徕卡照相机。   Leica I:1925年正式生产。

螺口可换镜机身
  Leica ISchraubgewinde:1930年39毫米螺旋口,可配爱尔马50毫米f/3.5、35毫米f/3.5和135毫米f/4.5镜头。

  Leica II:1932年,配有可与镜头联动测距仪。

  Leica III:1933年,配有低速快门,由机身前另一小纽控制。

  Leica IIIa:1935年,配有1/1000s的高速快门。

  Leica IIIb:1938年

  Leica IIIc/IIId:1940年

  Leica If/IIf/IIIf:1952年

  Leica IIIg:1957年


傻瓜相机系列
  Leica mini   Z2X中国造

  C1 中国造

  C2 中国造

  C3 中国造

  Leica Minilux 40mm 日本造

  Leica Minilux Zoom 日本造

  Leica CM 40mm 德国造

  Leica CM Zoom 德国造

旁轴(M)系列

  M3:1954年—1966年,于1954年德国Foto Kina展览会上首次发布,总共生产了22万台。M3是首个使用快速装镜头卡口的徕卡机身(之前III系列的机身是螺纹卡口),其取景器放大倍数为0.92,是所有M系列中最高的。但是只有50mm, 90mm, 135mm 线框。所以不适用50mm以下的广角镜。或可采用额外的取景器。所以要用广角就要买M2,或M4,M6.但用50mm镜头取景器里看起来很爽。M3采用现代的过片杆而非之前III系列的旋钮过片。

  MP:第一代经典MP1960年左右产量不多。Alfred Eisenstaede用。他的那台还有快速过片的底盖,动作快的话可以每秒3张拍摄。那时还没有自动马达。

  M2:1958年—1967年,M3的廉价版本,其0.72倍放大的取景器成为后续M系列的标准,M2计数器没有自动复位功能,拍完一卷后要自己动手拨回去。不然拍下一卷时会搞混所拍的张数。

  M1:1958年—1967年

  M4:1967年

  M4 MOT:1967年

  M5:体积与重量最大的M相机,长相奇怪,俗称“饭盒”,第一次加入内置的测光表1971年   M4-2:1977年   M4-P:价钱低,用了大量料零件,可靠性最差的M相机

  M6:1984年—1992年,在这个划时代的型号中结合了M3的外形尺寸,先进的没有运动部件的测光计(之前M5的测光表有类似一个棒子运动部件,在帘布快门前,镜头后)和取景器中的LED指示。

  M6 TTL:1998年,支持TTL闪光,所增加的电子部件在顶部增加了2毫米的高度。将快门速度拨轮改为了逆时针。   M7:2002年,支持TTL闪光、光圈优先和手动曝光。有.58、.72和.85倍放大的取景器规格,其顶部与M6 TTL类似。

  MP:2003年,MP代表“完美的机械相机”(Mechanical Perfection),功能上与M6类似,但其取景器的改进消除了眩光。倒片螺丝改为与M3相同.正面没有刻字,更低调一点。

  M8:2006年,徕卡第一台数码化的旁轴相机,截幅机1.33放大倍率。性能不行,故障很多。

  M8.2:2008年 M8升级版。快门的释放和上弦不在是同时进行(M8),而是中间有时间差,分别在按下和释放快门钮时。所以快门更轻声,快门震动更小。故障很少。蓝宝石免划伤LCD。

  M9: 2009年 M9为首部全幅感光完件的M形数码旁轴相机(全幅感光完件平方为24mmx36mm),目前(2011年)最小的全幅可换镜头数码相机。   M9-P: 2011年 M9升级版,外观低调一点,没有印型号和厂牌,蓝宝石LCD表面。
单反系列
  Leicaflex I/II:1964年—1967年,由于尼康F系列的成功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产生的产品,带有内置的外部测光计和中央带毛玻璃的取景器。   Leicaflex SL/SL MOT:1968年,支持TTL重点区域测光。

  LEICAFLEX SL2/SL2 MOT:1974年,在SL的基础上改进了机身造型并采用敏感度更高的测光计,被一些人认为是最坚固的35毫米单反相机。SL2的制造成本比售价还高,这促使徕卡与美能达合作开发下一代电子化的单反相机——R系列。

  R3:1976年,徕卡第一款电子化的单反相机,基于美能达XE1/7,在生产少数产品后转往莱茨在葡萄牙的工厂生产。   R3 MOT:1978年   R4/R4 MOT:1980年,基于美能达XD11,确定了直至R7的R系列相机的基本配置。提供了程序、快门优先、光圈优先和手动曝光模式,支持点测光和中央重点测光。   R4s:1982年—1985年

  R5:1987年—1988年,进行了电路改进,支持TTL闪光。   R6:1988年,采用机械快门,使得仅有内置测光计需要依赖电池。   R-E:1990年   R6.2:1992年

  R7:1992年

  R8:1996年,脱离了美能达重新设计,并在德国的工厂生产。

  R9:2002年   R8/R9 DMR Digital Module R : 2003年 DMR数码后背,1000万像素。1.4倍率。适用于R8、R9。是R系列数位化的极佳选择。


数码单反系列不列举了,请大家点击下面网址进入百度百科查看:

http://baike.baidu.com/view/690443.htm#1


规格参数

产品名称 : 德国徕卡1型相机极品
产品品牌 : 徕卡/莱卡(Leica)

用户评价

温馨提示:因厂家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更换随机附件等没有任何提前通知,且每位咨询者购买情况、提问时间等不同,为此以下回复仅对提问者3天内有效,其他网友仅供参考!若由此给您带来不便请多谅解!

对自己使用过的商品进行评价,它将成为大家购买参考依据。
评论隐私保护:1.匿名评论;2.注册用户评论(加密处理)
用户可放心发表使用后的心得感受我要评价
全部评价(0)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
  • 匿名用户
  • captcha

德国徕卡1型相机极品

商品已成功加入购物车
<<继续购物 去结算